首页>>法治资讯>>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浙江警察学院 3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汇总,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时间:2024-10-19 14:40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企石律师获悉

企石律师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真正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标杆举措。也是打赢本科教育全面振兴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广和分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示范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本文总结了浙江警察学院的三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和借鉴。

线下一流课程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由司进、周胜利、陈光轩老师授课。是浙江警察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承担着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执法核心能力的重任;重点培育信息安全防护保障能力,从终端防护、信息传输保密、网络安全防护三个递进角度。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注重信息安全技术与公安业务的结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教、学、练、战”一体化。

课程资料

学院

司进,浙江警察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电子数据取证。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主持编写出版多部网络安全译着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长期坚持本科生教学,主要负责《信息安全技术》、《汇编语言》、《电子商务安全》等课程的教学,并担任上述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全省千名好警官、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并三次荣获三等功。

周胜利,博士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浙江警察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系网络安全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器学习等。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1项。主讲《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

陈光轩,博士,1984年6月出生,浙江警察学院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子数据取证、网络犯罪侦查、信息安全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和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会议,并申请专利6项。主讲《信息安全技术》、《面向对象编程》、《手机取证》等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培养网络安全执法人才,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定外,课程团队非常重视课程思想政治目标的设定。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情景案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能够清楚、清晰地理解和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坚守网络空间安全底线,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依法依规参与网络安全治理的执法能力。

课程团队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的教学实施方案,先后搭建了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教学互动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实验环境。通过平台学习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过程性考核评价,学习数据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促进学生自我调整。

为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组对传统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以平行班期末实践考试成绩为例,17网一为教改区队,通过成绩统计可以发现,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有17人,占全班56.7%的学生不及格,3人不及格,占10%。教改区代表队的最终成绩比其他两个区代表队要好很多。

在线教学平台

该课程有效支撑网络安全和执法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由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学生组成的浙江警察学院攻防队参加了14项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组织的全国性比赛。在全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技能大赛中,我校网络安全队蝉联于2015年、2016年荣获冠军。2017年7月,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创新实践赛(又名攻防)中教育部组织的网络攻防大赛,网络攻防队获得总成绩第三名。

荣誉墙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治安管理法》

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简介

薛蛟,法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浙江警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出版专着一部,核心级以上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

团队介绍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成果突出。班子成员拥有全国优秀公安教师、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称号。团队成员包括于向清教授、蔡世鹏副教授、翁孙哲副教授、王梦宇副教授,其中于向清教授是课程教材的主编。

于向清

于向清,教授,法学博士,浙江警察学院法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学、警察法学。主讲《治安管理法》、《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要论述》等课程,主编荣获国家级规划教材《治安管理法原理与实务》教材和省级优秀教材。出版专着2部,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核心论文多篇。

蔡世鹏

蔡世鹏,男,1970年出生,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浙江警察学院法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安行政法学、法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翁孙哲

翁孙哲,法学、经济学双学士,法学硕士、学士,副教授,浙江警察学院法学系行政法教研室主任。入校以来,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注重热点案例和经典案例的运用,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主持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省级实验项目《行政诉讼模拟法庭VR实验》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侵权、公司法和警务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全国人大论文3篇(浙江大学一级)、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王梦玉

王梦宇,浙江警察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优秀青年人才。浙江警察学院警察法研究所所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曾到台湾大学法学研究所访问交流。主讲《治安行政法》、《网络社会中的公共法治》、《治安执法实务》等课程。教学工作量充足,教学效果良好。其负责的课程《公安行政法II》被评为2019年浙江省本科院校“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堂。主持或参与多项教改项目。撰写学术专着一部。在《法律方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课程团队还积极拓展教学资源,邀请一线不同岗位的干警和东莞企石律师,进行多元化的公安行政执法课堂实训和课外讲座。

课程建设及发展历程

2003年,浙江警察学院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公安行政法》课程。迄今为止,已有超过30,000人接受了该课程的授课。该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已成为浙江警察学院的法学课程。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课程之一,分为《治安管理法Ⅰ》和《治安管理法Ⅱ》两个级别。其中《治安管理法Ⅰ》是我校公安专业(治安法律方向)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团队利用省级平台自建《公安行政法》网络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2017年以来,共有2952人报名参加在线课程。

本课程自2013年起一直使用课程团队自编的国家级“十二五”教材《公安行政法原理与实务》。

VR模拟法庭

课程团队于2018年底完成了虚拟模拟(VR技术)环境下的模拟法庭训练项目的开发,并将其运用到课堂训练中,让学员更好地熟悉实际法庭环境,积累经验出庭应诉行政案件。经验。

课程特色

总体思路

本课程面向“公安实际需求”,以促发展、锻炼能力、鼓励合作、培育创新为出发点。在充分了解学术情况的基础上,采用“2+1”混合教学(其中“2”教学策略为线上线下理论教学,“1”为课程培训)为主要教学模式力争全面、正确、充分地传授公安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将教育的所有要素融入课程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本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德、智、体、艺、体等全面发展。

金科新理念进入设计

教学团队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设计依据。从助手和授权者的角度,规划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流程,提供学习支持,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提高课程的“性别一次”。

嵌入实用元素的内容

结合公安部“教培一体化”要求和现代警察模式对公安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枫桥经验、 “最多一跑”改革及时纳入教材。课堂,走进心灵。

本课程主要包括公安行政法概论、治安管理具体行为、治安行政救济三大知识模块。还通过增加理论前沿论文选读、裁判文书网最新案例研究、近期社会热点案件分析等方式,增加研究内容和刑事司法内容。提供跨学科、跨学科科目的跨学科知识,提高课程的深度、难度和挑战性。

社会热点案例分析讨论(小组讨论、集中点评)

课程设计按照“课前自学——课中深化——课后反思”三大环节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自主学习的比例约为40%。还注重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面提高学生治安管理法治水平。分析和运用创新能力、法律思维等高层次能力。课程的每个环节都用教师的言行来树立学生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公正执法、责任意识。

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线教学部分,教师通过在省级MOOC平台、学通、钉钉上发布教学视频、教学直播、布置作业、发帖回复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主要解决的是了解“你懂不懂”的基础知识点。

课堂学习部分的教学目的不同。不再以学生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线下教学思路

线下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精心设计了“知识-理论-实践-拓展”递进、环环相扣的案例教学设计情境,灵活运用学学通等现代教育方法进行课堂互动和课内测试。等,综合运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公安行政法分析应用、法律思维等高水平能力。

实训部分采用教师主导、导师辅助的助教模式,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响应公安部“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培养要求,通过开展模拟行政案卷制作与审查、模拟法庭、模拟询问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公安执法实践能力。

实训教学

教学效果评价

该课程强调并创新基于过程的评估。评价内容设置科学、成分丰富。特别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评估方面,设置平行对比班,科学评估混合式教学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改进课程,调整设计。课程整体接受度较高,教学效果优于平行对比班。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多次被评为A级,在校优秀试卷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等奖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课程讲座视频(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课程源于2006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开展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至今已持续15年。 2017年开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训练项目独立开设课程。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划出2个学分(32学时),安排在大三实习阶段独立实施。本课程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突破四门思政课程界限,整合思政教师和教学资源的综合实践训练课程。

01师资队伍

课程带头人为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龚正荣教授。龚教授是公安部正部级教学名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公安部优秀教师等一系列荣誉。曾两次荣获个人二等功。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经验。他是该国公共安全政治和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和服务公共安全实际实践方面享有盛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训》课程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敬业的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的其他老师

谢林聪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魏长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王亚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教授

朱建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博士

傅雅婷

德育教研室主任

陈红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副教授

吴旭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吴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讲师

江涛

吴成成 中国近代史纲目教研室讲师、博士

德育教研室讲师

吴欣怡

德育教研室讲师

朱晓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教师

02课程特色

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交流会现场(“模拟市长”论坛)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

★“三轮教育”的显着特点是:

全方位协作、全程监控指导、全员参与的“三全教育”特点,突破了课程与课堂、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基层警务之间的教育界限,形成了网络是由思想政治教师、社会力量、实习基地、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三全育”新平台。

★清晰的职业价值取向:

充分利用学生实习阶段嵌入综合实践训练项目,突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训练活动的结合东莞企石律师,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群众的专业特征和价值追求的结合。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在不影响专业实习的情况下实施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效益,实施思想政治课程实践训练东莞企石律师,渗透思想教育。这在全国高校和公安院校尚属首例。对于兄弟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对学校有参考意义。

★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做好实训准备,开展实训动员、资料收集、团队组织、调查方法指导、研究报告撰写方法培训等基础工作。

谢林聪动员学生进行实训

学校在全省拥有实习基地57个,其中校局密切合作单位17个,具有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和科研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训练”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实习基地课程思想政治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实现学生、学校、学校的共赢。实习单位、研究单位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训》校局合作单位之一——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

03教学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优秀成果评选

★实践教学取得丰硕成果。经过15年的长期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课程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课程凭借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各专业学生和院系的一致认可。产出了一大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国家级创新项目5项,省级新创项目8项,校级创新项目100余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在《公共安全研究》、《浙江警察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实践教学论文《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探索》公开发表。 《浙江警察学院‘入门’课程实践教学探索》荣获2012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警察学院一等奖。

龚正荣教授在201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交流社会实践成果

★实践教育效果明显。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加深理论渗透,强化实践感悟,培养家国情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先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三性一度”的教学目标已经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实践教学能力显着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与公安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辅导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实现点对点、面授相结合。面对面、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互动指导,无一例外地付出了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心血。教师们也通过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和师德师风。

王亚军教授利用网络精心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实践教学改革始终在路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团队将秉持奉献精神,再接再厉,规范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实践训练质量,着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扎实的人才。为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警务人才而努力奋斗!

企石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